7月3日,2025深遠海養殖高質量發展大會暨深遠海三文魚產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山東省煙臺市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主辦,海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相關行業協會負責人、業內資深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參會,共同把脈深遠海養殖前沿方向,分享漁業創新實踐經驗,全方位展現我國深遠海養殖產業的創新成果與發展潛力。
“國家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在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促進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改善國民膳食結構、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促進鄉村振興聯農帶農、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比珖a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副站長陳家勇作《深遠海養殖發展政策解讀》主題報告。他提到,農業農村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的意見》,作為我國首個深遠海養殖專項政策文件,按照“市場主導、科學布局、科技引領、綠色生態、安全生產”的工作思路,全產業鏈全環節推動深遠海養殖高質量發展,增加優質水產品供給,推動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付世曉在作《大規模深遠海養殖裝備的發展與展望》報告時,深入分析了我國深遠海網箱技術面臨的挑戰,包括在實尺度波流環境下網衣載荷的獲取,會直接決定網箱在極端海洋環境下的網衣系統的安全性;極端風浪條件下的坐底定位難題,關乎網箱在臺風天氣下的存亡;以及大型浮式網箱水彈性分析與系泊系統設計的復雜性,關乎網箱設計的安全性和經濟性。付世曉認為,未來深遠海養殖的發展需要借助智能無人技術,打破“空間—感知—決策”三重壁壘,實現高效、安全和綠色可持續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董雙林在《我國鮭鱒魚類深遠海養殖進展、困境與創新》報告中介紹,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目前海水三文魚養殖面臨多重困境,一是無法實現周年規模化養殖、持續供貨能力弱,議價權不足,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二是養殖成本居高不下,甚至高于產品價格,產品銷售價格受進口產品壓制形成價格天花板,盈利困難;三是魚種質量不穩定導致供給缺乏保障,生產計劃確定性差;四是海水養殖虹鱒因市場認知偏差備受歧視。隨著養殖模式優化、養殖裝備創新和生產范式升級,我國海水鮭鱒魚類養殖正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協同,逐步突破魚種、成本和供給穩定性等瓶頸,推動產業向規模化、智能化、可持續化方向發展,實現提質增效與國際競爭力提升。
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研發部主任姜曉明在《深遠海養殖魚類綠色保鮮與高值加工技術裝備創新》報告中表示,深遠海養殖與傳統近海養殖相比,在水產品加工環節面臨更復雜的挑戰,這對加工技術、時效性、產業鏈協同等提出了特殊需求。他認為,深遠海養殖魚的綠色保鮮與高值加工技術裝備正加速革新,智能一體化保鮮系統實現全程冷鏈溯源,深遠海養殖魚的綠色保鮮與高值加工,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路徑,也是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藍色引擎”。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