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5年夏糧總產量2994.8億斤,實現穩產豐收。
倉廩實,天下安。夏糧產量約占全年糧食產量的1/5,對全年糧食豐收具有重要意義,夏糧穩了,全年糧食豐收的基礎就有了。糧食安全關系國計民生,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系著百姓生活。夏糧豐收不僅穩住了物價預期,也為應對復雜國際形勢提供了戰略回旋空間,更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
豐收之路并非坦途。當前我國糧食產量已經處于高位,糧食穩產增產絕非易事。然而,在多重壓力下,我國夏糧依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這份豐收最根本的是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對糧食安全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今年是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第二年,中央財政提前下達農業補貼資金,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關鍵農時下達農業防災救災資金,為夏糧豐收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貢獻顯著,各地大力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深度融合,落實小麥寬幅精播、播前播后鎮壓、水肥一體化、“一噴三防”等關鍵措施,著力提升單產水平。
面對前期旱情等不利氣象因素影響,高標準農田與農業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與不斷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夏糧生產“關關難過關關過”。在今年旱情較重的情況下,每畝單產增加了0.1公斤。與此同時,從抗旱高產新品種的推廣,到智慧農業技術的應用,科技已成為糧食穩產的“關鍵變量”。今年黃淮海地區推廣的優良小麥品種,在旱情下仍保持較高產量;而北斗導航精準播種、無人機統防統治等技術的普及,讓“靠天吃飯”轉向“靠科技吃飯”,彰顯了我國農業科技的力量。
更深層次看,這種“逆勢突圍”的能力體現了我國糧食安全體系的整體韌性。從生產端看,我國堅持“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小麥、水稻自給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牢牢握住了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從儲備端看,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充足,應急加工能力強大,能夠有效平抑市場波動;從流通端看,“北糧南運”物流體系持續優化,“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確保了糧食跨區域高效調配。這種系統性優勢,正是中國應對風險挑戰的底氣所在。
去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納入主要預期目標。我們既要為夏糧穩產豐收喝彩,更需清醒認識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永遠是“進行時”。當前,我國糧食供求仍處于緊平衡狀態,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隨著居民消費升級,肉蛋奶需求增長帶動飼料用糧激增,糧食消費總量呈剛性上升趨勢;而另一方面,耕地資源約束趨緊,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威脅長期存在。破解這些難題,必須走更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要看到,2025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3.99億畝,比上年減少52.0萬畝,下降0.1%。這其中固然有西部部分地區調整夏秋作物種植結構的原因,但任何微小的下降都需警惕,守住耕地紅線、穩住糧食播種面積容不得絲毫松懈。要始終堅守底線思維,筑牢根基。18億畝耕地紅線是不可逾越的底線,要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有效防止耕地“非糧化”,繼續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還要有提升。還要繼續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持續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努力把試驗田里的高產成績轉化到廣闊的農田上。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特別是要推進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穩產保供、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要不斷調動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的種糧積極性。建立健全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通過價格支持、保險補貼等政策保障農民種糧收益,讓重農抓糧的地方“不吃虧”、讓種糧農民“得實惠”。要繼續統籌“兩個市場”,增強糧食供應鏈韌性,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豐收,是終點更是起點。夏糧豐收的喜悅里,浸潤著億萬農民的辛勤汗水,凝結著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智慧與“三農”系統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彰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我們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堅持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道路,以更穩固的糧倉支撐經濟社會大局,以更堅實的底氣應對風險挑戰,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堅實根基。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