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強調,必須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為統領“三農”工作的戰略總綱,擺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位置。《規劃》的出臺標志著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系統化、全局性推進的新階段。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統領“三農”工作的戰略總綱,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三者緊密銜接、相互支撐,構建了體系完備、目標清晰、銜接有序的戰略布局。
一、農業強國建設事關民生福祉和國家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不僅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更是應對全球風險挑戰、增進民生福祉和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支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農業強國建設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肩負著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根基的歷史使命。建設農業強國,不僅要實現農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而且要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別。通過農業強國建設,我國將逐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人民生活越過越好。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建設農業強國通過科技賦能、制度創新和資源整合,不僅保障糧食和優質農產品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的需求,同時要統籌生產、生活、生態,推動鄉村從“外在美”向“內在美”提升,滿足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通過農業強國建設,我國將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拓展現代化發展空間,暢通工農城鄉循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夯實國家安全的戰略根基。農業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其重要的國家安全。當前,全球糧食安全格局深刻變革,極端氣候頻發、地緣沖突加劇、國際供應鏈震蕩三重壓力疊加,農業已超越傳統產業范疇,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從國內看,向科技要產能、向綠色要效益、向全產業鏈要韌性,這些都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從國際看,糧食安全是大國博弈的“隱形戰場”,種業自主權、農業科技制高點、農產品定價權的競爭,直接關系國家戰略主動權。加快農業強國建設,是增強國家安全支撐體系的戰略安排,是實現從被動防御向主動保障的安全轉型。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加快邁上新臺階,以系統性變革破解“大國小農”深層矛盾,不僅關乎端牢中國飯碗、暢通城鄉循環、促進共同富裕,更是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構筑起與國家綜合實力相匹配的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二、建設農業強國要一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規劃》立足國情農情,科學謀劃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七方面重點任務,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和施工圖。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進程中,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必須協同推進、互促共進。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強化戰略思維,聚焦關鍵領域實施精準突破,著力構建農業強國的“四梁八柱”,為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增強供給保障能力,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要滿足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必須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提升糧食生產水平和儲備調控能力。同時,推動農業向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轉變,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推動農林牧漁高質量發展,筑牢農業強國的物質基礎。
增強科技裝備能力,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強大的科技和裝備是農業強國建設的核心動力。國際經驗表明,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過程中,農業科技創新和裝備設施建設至關重要。為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必須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加快智能農機裝備研發,推進全鏈條、全要素科技裝備創新應用,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增強經營體系競爭力,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經營體系強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關鍵支撐。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是“大國小農”,這要求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進程中,必須構建一個富有競爭力和組織力的經營體系。繼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培育多元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增效。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模式和領域。健全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夯實農業強國建設的組織基礎。
增強農業產業韌性,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產業韌性強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基礎保障。增強農業產業韌性,重點是要推動農業向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不斷延鏈補鏈強鏈,推動農業優質化品牌化提升。做好“土特產”文章,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同時,加快推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促進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增強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培育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農業國際競爭力是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深化農業對外合作是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鼓勵國內優勢農產品出口、農業科技走出去,提升我國對全球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的掌控能力。同時,實施農業領域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為全球農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影響力。
全面提升和美鄉村建設水平,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農村作為農業生產的空間載體,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效率。應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統籌規劃,分類推進鄉村建設,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構建現代化生活場景;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在城市、縣城、小城鎮和鄉村之間的同步性,逐步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打造宜居宜業的鄉村環境。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加快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把更多資源力量配置到產業就業上,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推動縣域產業加快融入鄰近大中城市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梯次向縣域轉移。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人力資本提升,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就業增收。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推動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縣域商業體系,激活農村消費新動能。推進脫貧地區幫扶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幫扶產業體系。加快補齊脫貧地區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優先布局產業發展所需配套設施,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三、以強化要素支撐和系統推進機制加快農業強國建設
農業強國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是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競爭力不強等深層次矛盾的關鍵舉措。《規劃》明確了“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而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落實保障機制的創新與突破。農業強國建設的落實推進,需以系統性思維構建落實保障機制。通過分區分階段的精準施策、點面結合的創新突破、要素協同的制度供給、動態監測的科學評估,才能將《規劃》的頂層設計轉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從“藍圖”向“實景”轉變。
分區分階段精準施策。我國幅員遼闊,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差異顯著,農業強國建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尊重農業農村發展規律,科學統籌時間進度與空間布局,推動形成統籌推進、重點突破、梯次發展的良性格局。在時間上,錨定三階段目標,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到2027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重點突破“卡脖子”技術短板,如生物育種、智能農機等,確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4萬億斤。到2035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糧食產能穩固、供給更加安全,鄉村公共服務普惠均等、保障更加有力,鄉村治理體系基本健全、社會更加安寧,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鄉發展更加協調。到本世紀中葉, 農業強國全面建成。供給保障安全可靠,科技創新自立自強,國際競爭優勢明顯,城鄉全面融合,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在空間上,按照“東部引領創新、中部夯實產能、西部綠色轉型”的總體思路分類推進,推動形成區域協同、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東部沿海地區重點發展智慧農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中部糧食主產區強化全產業鏈延伸與產能提升;西部地區立足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
點面結合協同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了科學方法論。農業強國建設必須堅持系統集成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從實踐維度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決定了農業強國建設不能一個模式套下來,必須采取“點面結合”的推進策略。一方面,要著眼“面”上統籌,加強頂層設計,健全政策體系;另一方面,要聚焦“點”上突破,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特色優勢明顯的地區開展先行先試。具體實施中,應構建“三級聯動”推進機制,在省級層面,強化省部共建,突出區域特色;在市縣層面,打造示范樣板,探索差異化路徑;在項目層面,培育典型標桿,形成可復制經驗。要充分發揮“千萬工程”的經驗啟示,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技術幫扶等措施,推動先進地區先行先試,并及時總結推廣成功做法。形成“點上突破”與“面上推廣”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推動農業強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強化要素保障與政策協同。農業強國建設必須堅持系統觀念,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重點,強化跨部門政策協同,破除土地、資金、人才等關鍵要素流動壁壘,構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支撐體系。深化土地要素改革,加快總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經驗,盤活閑置宅基地,創新“點狀供地”模式,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需求。優化資金投入機制,建立財政支農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投入力度與建設任務相匹配,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發展產業鏈金融、訂單融資等新產品,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強化人才支撐體系建設,實施“鄉村振興人才專項計劃”,“引育用”并舉培育復合型人才,完善鄉村人才激勵機制,留住本土人才。
強化動態監測與評估反饋。科學完善的動態監測與評估反饋機制是農業強國建設的“指揮棒”與“校準器”,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農業強國建設中的問題,確保各項建設任務扎實推進。要加快構建“農業強國建設指數”監測體系,重點圍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農民收入等核心指標,建立科學完備的評估指標體系,并指導各省(市、縣)構建體現區域差異性的“農業強省(市、縣)建設指數”。加快農業強國大數據監測平臺建設,整合農業農村、統計等多部門數據資源,協同推進農業統計制度改革,加快構建符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農業統計體系。建立健全“監測—評估—反饋—改進”的推進機制,定期開展建設成效評估,及時向各地反饋評估結果和問題清單,組織專家團隊開展診斷指導。根據評估結果動態調整支持政策,優化資源配置和政策供給方向。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