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為基;農業現代化,科技為翼。在濟南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商河縣、濟陽區、章丘區等正以各自的探索,勾勒出現代農業發展的生動圖景。
商河縣錨定農機智慧化升級,濟陽區以“三鏈協同”激活鄉村運營,章丘則憑借“強、合、干”三字經,串聯起企業、園區與科研院所的產業鏈條。從農機裝備的智能迭代,到鄉村運營的模式創新,再到產業鏈條的協同升級,這些實踐不僅是濟南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縮影,更彰顯了科技賦能、機制創新在鄉村振興中的強大力量。本期鄉村振興專題聚焦三地探索,以期為更多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借鑒與啟示。
政策引領 科技賦能——商河縣農機智慧化升級路徑探析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運用人工智能、低空技術建設現代化農業,為智慧農業發展注入強勁政策動力。在這一背景下,濟南市商河縣作為農業大縣,正加速推進農機裝備智慧化轉型,從傳統耕作向“數字農業”跨越,走出了一條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
現狀掃描:傳統與智能的碰撞融合
走進商河縣繼棟家庭農場,負責人王繼棟的手機上跳動著一組組數據:土壤濕度28%、氮含量42mg/kg、灌溉進度37%……這套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讓1100畝農田實現了“指尖管理”,肥料用量減少30%~40%,1000畝地的灌溉從需要十幾天、近10個工人,縮減到3人在幾天內完成。
這樣的智慧場景正在商河加速復制。記者從商河縣農業機械技術推廣中心了解到,全縣1.6萬多臺(套)農機中,2023年以來購置的1642臺拖拉機和聯合收獲機全部安裝作業監測終端,如同給農機裝上了“智慧大腦”。在田地中,5架植保無人機每天可完成250畝農田的精準噴防,北斗導航農機的播種誤差控制在2厘米以內,每畝節約種子5-8斤。
但轉型仍面臨挑戰。全縣農機總動力達104萬千瓦,但像大昌農機互助合作社這樣擁有智能裝備的合作社僅有15家,傳統農機的智能化改造仍有較大空間。部分農戶對智慧農機的高昂價格望而卻步,技術應用“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
校地聯動:專家智囊破解升級難題
破解瓶頸的關鍵力量來自山東交通學院的專家團隊,在長清創新谷產教融合創新中心,尹修杰教授帶領團隊研發的第三代北斗定位水稻寬幅直播機已獲得6項專利,其精準播種技術準備向商河等農業主產區推廣。
“商河的農機升級不能照搬實驗室技術,必須接地氣。”尹修杰教授團隊多次深入商河田間地頭調研,發現當地農戶最迫切需要三類解決方案:一是降低智能裝備成本,二是簡化操作流程,三是建立售后保障體系。針對這些需求,團隊正聯合濟南科潤達機械科技有限公司,開發適合北方旱作農業的經濟型智能播種機,預計可降低設備成本40%以上。
這種“企業出題、高校解題、農戶受益”的產學研模式,為商河農機智慧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在采訪中,尹修杰教授還表示,未來如果條件合適,他的團隊計劃與商河縣農業機械技術推廣中心共建農機實驗基地,將實驗室成果直接轉化為田間生產力。
升級路徑:構建智慧農業生態體系
商河縣的實踐揭示了農機智慧化的三重進階路徑。在裝備層面,需繼續擴大北斗終端安裝覆蓋面,目前1642臺的規模僅占全縣農機總量的10%左右,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在服務層面,要完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商河縣需要繼續擴建智慧物聯網平臺,進一步擴大監測范圍,將現有傳感器的覆蓋半徑從核心園區向普通農田延伸,讓更多小農戶共享數據紅利。同時可參照花卉產業85%的數字技術應用率,制定分行業的智能化標準。
在政策層面,可以設立“農機智慧化改造專項基金”,結合山東省的補貼政策,對購置智能裝備的農戶給予梯次補貼。大昌農機互助合作社的模式證明,通過抱團發展可降低單個農戶的技術應用門檻,這種組織創新應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從中央一號文件的頂層設計,到商河田間的智能農機,智慧農業的浪潮正重塑著中國鄉村的生產圖景。正如王繼棟所說:“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靠數據。”當1.6萬多臺農機逐步接入數字網絡,當高校實驗室與田間地頭緊密相連,商河縣正在書寫的,不僅是一部農機升級史,更是一幅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
村民樂當股東,分紅即時到賬——濟陽區創新數字鄉村運營新模式
在濟陽區濟陽街道,葛店村以5000畝稻田為根基,通過“黨建聯合、農旅融合、數字鏈合”三鏈協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2024年,該村集體收入達50.81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05萬元;2025年村集體收入預計突破72萬元,先后榮獲“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省級美麗村居”“省級文明村”等稱號。依托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葛店村走出了一條“造血式”發展之路,讓村民在家門口共享發展紅利。
找準特色產業,增強造血功能
葛店村立足70余年水稻種植歷史,從傳統農業向多元業態拓展,構建起“農業+文旅”的融合發展格局。
在農業領域,葛店村于2018年打破傳統種植模式,推行稻蟹混養、稻鴨混養等綠色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如今,除水稻育苗采用秧盤育苗外,插秧、打藥、收割等環節已實現全機械化作業;同時,與山東祥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引入蟲害智能測控系統和作物健康體檢系統,實現全天候、多區域持續監測,為糧食增產保駕護航。
在鄉村旅游方面,葛店村充分挖掘鄉村的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建成了濟陽區首家鄉村振興產學研項目基地,利用水稻研學基地,開發了插秧、收割、碾米等體驗課程。目前,葛店村精心打造了稻夢空間、小荷中醫、匠杺社、濟慶非遺手造等特色研學項目,配套發展京東特產超市,推出稻田小火車、水上游船、稻田咖啡、稻香燈塔等休閑娛樂項目,引入金曄山楂特色產業項目等,進一步豐富發展業態、增強造血功能,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強化數字賦能,搭建運營平臺
葛店村聯合北京初心農道數字科技有限公司,開發數字鄉村運營大數據平臺,構建可視化系統及村集體、群眾、市場主體三方后臺系統,實現業態項目數字化管理。
項目運營時,消費者掃描二維碼支付,收入進入村集體合作社賬戶,再按約定比例自動分賬,分紅即時到各參與主體賬戶,各方可通過手機端和可視化平臺實時查看銷售金額、分賬記錄等運營數據,讓運營情況“當時看得到、后期能檢索”。
以稻田觀光小火車項目為例,游客掃碼購票后,系統自動按照既定的股權比例進行分配。村集體提供場地,占股一定比例;村民作為“合伙人”以資金或勞務入股,占股相應比例。每一筆票價收入中,村集體、合伙人、村民的分紅金額都會在交易完成的瞬間,通過平臺實時分配到各自的賬戶中,解決了群眾和村集體、市場主體之間的信任問題,真正做到“村集體清白,老百姓明白”。
突出利益聯結,創新運營模式
葛店村大膽創新,探索出“村民變股東”的運營模式,打破了傳統鄉村發展中村民單純作為勞動者的局限,讓村民真正成為鄉村發展的主人。
在項目運營中,村集體、村民和鄉村合伙人共同參與,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目前,共召開全體村民大會4次,以稻田研學項目為例,成功吸引95戶入股,占全村總戶數114戶的83%。
接下來,葛店村將繼續深入貫徹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探索更加有效的產業融合發展路徑,致力于將葛店村打造成為集文化體驗、鄉村旅游、生態文明于一體的現代化美麗鄉村典范,讓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真正成為黃河畔的“詩與遠方”。
章丘圣井街道:“三字經”激活現代農業新動能
新城荷花綻放,圣井欣欣向榮。濟南果品研究院的實驗室,冷鏈物流、果蔬貯藏、加工質檢,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讓田間地頭的果品蔬菜成為高附加值的“優質品”;一系列的比對大數據,為百姓餐桌到舌尖安全筑起“食安屏障線”,讓“宜居宜業”在章丘圣井有了最大底氣。3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生產車間是山東美煥食品有限公司的“標配”,
隨著時間的指針,100+爆款速凍產品走下生產線,走向全國5000余家KA連鎖超市。這就是現代農業摹畫下,從實踐走出來的“圣井版本”。
一個“強”字共引領。“在鄉村振興政策的引領下,如何把現有農業園區及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強化做優全產業鏈條,這是擺在我們圣井街道一班人面前的課題答卷。我們要做好企業+園區+科研院所‘三位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優化閉環模式,在不斷探索應用中,找出最優解,給出滿意卷。”章丘區圣井街道主要負責人的話語中,透露著對圣井當前現代農業發展的睿智理念。放眼圣井的現代農業,已經擁有了山東綠創、紫緣香草園、美煥食品、素康蛋業、金果樂等多家農業園區和龍頭企業,也擁有山東省唯一的國家科研機構濟南果品研究院這樣的“科技頭領”,這些都為強強聯手、共領市場提供了優良的契合環境。
多元復“合”拓路平。“與濟南果品研究院開展合作,是山東綠創、盛泉生態農業示范園實現‘雙向奔赴’的又一個有益探索。我們目前是國家級科技小院、國家級生態農場、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而濟南果品研究院擁有14個國家級平臺,作為國家級科研院所,服務著全國2000多家企業園區。作為行業領頭雁和火車頭,本身就是一種高端資源,具備著國內、國外‘雙循環’的得天獨厚優勢。”山東綠創負責人宋振泉告訴記者,這些“全要素”的科技前沿功能,是園區“可望而不可及的”,將會彌補合作發展中的“硬件短板”,對于園區下一步開展“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堅實的保障。
在希望的田野上“干”字寫論文。“我們果品研究院的科研方向有三個三分之一。第一個就是消費者吃掉的三分之一生鮮果蔬,通過解析,解決消費者怎樣吃得好的問題;第二個就是壞掉的三分之一生鮮果蔬,通過冷鏈、保鮮、貯藏等方式,在流通環節保證不會壞掉;最后一個就是扔掉的三分之一生鮮果蔬,通過深加工,把扔掉的生鮮果蔬重新利用,產生價值。目前,我們的科研方向通過大量實踐,有了社會認可的滿意收獲。下一步,我們希望和圣井更多的農業園區和龍頭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通過‘種植-加工-服務’的模式,實現‘樣品-產品-商品’的功能轉化,產生最大社會效益,讓廣大消費者分享科技帶來的‘發展紅利’。”果品研究院院長吳茂玉對科研攻關充滿信心,對多方合作帶來的新機遇充滿期待。
高天流云、驕陽普照,看圣井現代農業,智慧大棚的果蔬正在生長,科研團隊的實驗室里,培養皿的數據正在傳輸,龍頭企業的產品通過線上線下走進萬戶千家。為有發展多奮斗,一個“干”字換新天,在圣井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班人正用辛勤汗水書寫著滿意論文。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