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科技對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的作用愈加凸顯。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直以來,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發展迅速,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就。例如,黑龍江省通過與中國科學院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集中力量進行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全省每千克黑土有機質含量比4年前增加4.1克。推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深度融合,集成組裝74個高效增產技術模式并全面推廣。浙江省在多年探索應用“農業+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智慧農業引領區”建設,今年將建成300個數字農業工廠,實現三大類15種重點品種農產品的重點主體“浙農碼”承諾證開具全覆蓋,未來將依托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圍繞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核心產業,加速推進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深度應用見效。
不過,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依然面臨一些困難。比如,農業科研力量分散,產學研用協同機制不完善,導致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高;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隊伍薄弱,難以將先進技術及時送到農民手中;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尤其是企業在研發中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等等。這些因素制約了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提升,需打通堵點,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資源整合、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協同發力。
在優化頂層設計與資源配置方面,建立國家級農業科技統籌協調機制,打破部門、地域和學科壁壘。聚焦生物育種、智能農機裝備、智慧農業系統等“卡脖子”領域,鼓勵優勢科研力量聯合攻關。完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等不同類型成果實施差異化評價,引導科研人員圍繞產業實際需求開展研究。
在加強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方面,擴大科技特派員隊伍規模,吸引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專家下沉一線。挖掘和培育農村本土科技人才,依托職業院校、農業龍頭企業開展技能培訓,還可以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手段,開展線上技術培訓與咨詢服務,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的科技推廣模式。
在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方面,樹立起抓農業科技須抓領軍企業的理念,強化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制定普惠性政策,對牽頭承擔國家級農業科技項目的企業給予相應獎勵。發揮農業科技創新投資基金引導作用,通過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科技領域。高水平建設農業高新區和科技創新中心,為初創型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市場推廣等一站式服務。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