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政治責任。吉林要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智慧農業作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關鍵路徑和統籌發展“四個農業”的新引擎,正在深刻重塑傳統農業體系,成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抓手。未來,必須堅定科技賦能方向,著力推動農業“數實融合”新質生產力發展,不斷完善保障有力的政策體系,構建支撐有力的人才機制,加快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推廣,持續釋放智慧農業的增長潛力,讓其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發展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智慧農業是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運用計算機與網絡、物聯網、音視頻、無線通信等技術和專家智慧知識,來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管理的農業生產管理模式。從廣泛意義上講,智慧農業還包括農業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內容。智慧農業對鄉村產業振興意義重大,體現在促進產業升級、經營創新、服務優化和人才引育等多個層面。它有助于打通農業信息鏈條,實現市場供需高效匹配,讓農業生產向訂單化、精準化轉型;在經營層面,依托數字平臺和電子商務拓寬銷售渠道,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在服務層面,智能系統與專家遠程指導相結合,提升農業決策水平,彌合信息“最后一公里”鴻溝。更重要的是,智慧農業催生了無人植保、自動農機、農村電商等新興業態,重構了農業產業鏈結構,提升了全鏈條附加值。然而,其發展中也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基礎數據體系尚不健全,缺乏統一標準,存在“數據孤島”現象,難以實現信息互通與共享。另一方面,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較為突出,自主研發能力有待加強。同時,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較為緊缺,農民科技素養有待提高。這些問題制約了智慧農業的推廣普及,必須在實踐發展中不斷破解“突圍”。
強化政策支持引導,完善農業大數據體系。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與政策引導,制定國家統籌、區域協調的發展路線圖,給予科研機構和組織更多指導和支持,鼓勵跨學科、跨領域、多層次、多方位深度合作,建立涵蓋基礎設施建設、數據標準制定、成果轉化激勵等配套政策體系。統籌兼顧不同地區資源稟賦與產業特點,推動差異化發展路徑,通過設立專項財政資金、開展貸款貼息、減免稅費等方式,持續加大財政與金融方面支持,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其中。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構建涵蓋數據采集、處理、管理、共享、應用全流程制度體系。加強政企合作,共建數據采集網絡,拓展遙感、無人機、物聯網等多源數據的獲取渠道,并推動相關農業數據向科研、金融、保險等關聯領域開放共享,充分釋放數據價值,形成多元協同的應用生態。
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加快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推廣。發展智慧農業,人是核心要素,技術創新轉化是關鍵環節。為此,一是著力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推動高等院校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注重農業信息技術、智能裝備、大數據分析等跨學科融合型人才的培養,積極探索“科研人員駐點服務+遠程教學+實訓基地”培養模式,打造一支懂農業、懂技術、懂管理的高水平現代農業人才隊伍。面向基層,針對各級農業干部、技術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戶、廣大農民等群體開展分層分類培訓,提高其技術應用能力與數字素養,增強其參與智慧農業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二是持續推動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聚焦農業傳感器、農業智能算法等核心技術,提升自主研發能力與產品適配性。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協同創新,推動建立一批國家級、省級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區,形成技術研發、測試驗證、推廣應用等一體化的創新鏈條,打通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轉化路徑。三是積極制訂適配小農戶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針對當前小農戶生產經營分散、投入能力弱、技術門檻高等現實問題,加快研發更加簡易化、低成本、易操作的智慧設備與數字管理系統。推廣“平臺+服務+農戶”模式,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小農戶提供托管式、一體化的生產支持和技術服務,切實提升他們的獲得感與參與度,更好推動智慧農業成果的普惠共享。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