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縣:高原特色農業領跑西南 三產融合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2024年,會澤縣以163.8億元的農業總產值再次刷新紀錄,三年蟬聯云南省縣級農業產值榜首。這座地處烏蒙山腹地的農業大縣,正以“西南地區高原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建設為目標,通過“前端技術賦能、中端生產提效、后端市場突圍”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書寫著高原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立體布局:四大產業帶激活地理潛能
依托獨特的立體氣候特征,會澤縣創新打造“低熱河谷區、中溫壩槽區、溫涼山區、高寒山區”四大特色產業帶,形成海拔差達2000米的立體農業矩陣。
在低熱河谷區,“一江三帶”格局托起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鹽水石榴”基地和亞洲最大鱘魚加工中心;中溫壩槽區連片發展樂業辣椒等特色經作;溫涼山區構建起溫氏生豬家庭農場集群;高寒山區則崛起全國最大夏季草莓基地。這種“海拔分層、產業分區”的發展模式,讓全縣92%的可利用土地納入特色農業版圖。
全鏈突破:從田間到餐桌的價值躍升
聚焦“育繁養加”全產業鏈閉環,會澤縣建成7大種源基地、214個標準化養殖場和154條智能化生產線。西南最大馬鈴薯種源中心年供應種薯10萬噸,帶動82萬畝種植基地實現全產業鏈產值26.87億元;投資2.2億元的肉牛產業樞紐實現年交易20萬頭、屠宰5萬頭的產能;亞洲最大鱘魚子醬生產基地年產量占全球12%,配套建成的云南最大虹鱒魚養殖中心主導著全國30%的苗種供應。
在加工轉化環節,5.42億元專項資金撬動74家加工企業發展,萬噸級草莓加工交易中心、智能化飼料廠等項目的落地,使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升至68%。“薯麥輪作”等創新模式破解15萬畝冬閑田利用難題,帶動馬鈴薯和燕麥畝均增收超1200元。
品牌突圍:云端營銷重塑市場格局
“會澤大洋芋”抖音話題播放量破億,“鹽水石榴”拼多多單品年銷超百萬件——這些數字背后,是全縣布局的16個村級電商服務點和264家網店構建的“產地直連消費端”體系。
通過“云品進京入滬走粵”專項行動,會澤特色農產品已進駐長三角、珠三角36個高端市場,地標產品溢價率平均達45%。
品牌建設方面,全縣構建起“地標+綠色+有機”認證體系,累計獲得綠色食品認證75個、有機農產品17個,建成101萬畝標準化生產基地。樂業辣椒、夏季草莓、火紅黑山羊三大產業IP年產值均突破億元,形成西南最大的“三品一標”認證集群。
創新驅動:科技賦能孕育發展新質
在國家級樂業辣椒研發中心,57個新品種正在進行適應性測試;草莓種苗實驗室里,脫毒組培技術使苗種成活率提升至98%。全縣創新推行“財政撬動+科技驅動”模式,14.73億元資金實施的257個現代化項目中,74.4萬畝高標準農田實現物聯化管控,智慧聯農管理平臺精準對接6.89萬戶脫貧群眾。
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成效顯著,2024年新增縣級以上龍頭企業45家,2623個新型經營主體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聯結機制,帶動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
在駕車鄉、樂業鎮,“租金+薪金+現金”的三金模式讓農民變身“產業工人”;娜姑鎮、待補鎮“大市場+小微商”體系孵化出136個鄉村帶貨達人。
共同富裕:山區縣的特色發展路徑
會澤縣創新構建的“雙綁”利益聯結機制,正催生多元協同的發展范式。待補鎮通過溫氏集團帶動建設生豬家庭農場集群,戶均年出欄生豬800頭;大橋鄉依托基層組織建成萬頭肉牛養殖基地;23個肉牛示范村帶動全縣形成存欄63萬頭的產業集群,相關產業鏈提供就業崗位2.3萬個。
在數字賦能方面,電商直播產業園年培訓新農人1200人次,培育出37個百萬粉絲級鄉村主播。“主體聯農、產業富農、數字強農”的閉環發展,使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3.6%,走出了一條西南山區縣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徑。
站在新的起點,會澤縣正以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監管示范縣、全省高原特色農業標準化示范縣“雙示范”建設為契機,推動傳統農業向“標準化、品牌化、數字化”轉型。
隨著投資3.6億元的冷鏈物流中心即將投用、投資5億元的現代農業科創園啟動建設,這個烏蒙山區的農業強縣,正在續寫著高原特色農業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