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燕山北麓的承德大地上,一場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綠色革命正悄然改寫鄉村命運。面對生態退化與產業困局的雙重挑戰,三個村莊以不同維度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荒漠化治理區借光生金,傳統種養村變廢為寶,設施農場革新農技,不約而同繪就生態經濟共生共榮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這些創新實踐突破性地打通了生態修復、產業升級與農民增收的轉化通道,通過“科技賦能+模式創新+利益聯結”三重機制,既讓受損土地重煥生機,更催生出高附加值農產品、清潔能源、生態旅游等復合型綠色產業,彰顯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燕趙大地的生動實踐。當生態資本真正成為生產要素,傳統農業便迸發出驚人的裂變能量,為鄉村振興開辟出兼具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康莊大道。
“牧光互補”讓生態修復與清潔能源協同發展
近年來,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由于過度放牧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當地生態環境一度惡化,土地沙化嚴重,傳統農牧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以御道口鎮三復興地村為例,幾年前該村雖然土地遼闊,但大多貧瘠沙化,村民收入主要依賴“望天收”的傳統農牧業,生活條件艱苦。面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自2020年起積極探索“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發展模式,引入國家電投神源圍場300兆瓦牧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開創了“光伏+畜牧飼料種植+綠色養殖”的智能化并網發電新模式,實現了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與傳統光伏電站不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七彩河”光伏電站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的立體空間:光伏板上方發電,板下空間則用于種植牧草和養殖牛羊。項目占據1.3萬多畝土地,其中8000畝原本是嚴重沙化區域。電站通過種植金蓮花、萬壽菊等耐旱植物,配合定期輪牧機制,不僅有效恢復了草場生態,還實現了土地的集約化、科學化、智能化利用。光伏板為牛羊提供了遮陰場所,改善了牲畜的生長環境;而牧草種植和牲畜活動則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和肥力,形成了“板上產綠電、板下牧牛羊”的循環生態系統。
正如電站站長葛濤所言:“我們把沙子治得服服帖帖的。”昔日荒蕪的沙地如今變成了生機盎然的草場和牧場,同時,又確保了農民共享發展成果。項目通過土地流轉帶動202戶村民穩定獲益,村民以每年每畝450元的價格將土地集中流轉給項目方,人均年租金收入達1.3萬余元。這種多元化的收益結構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水平,還增強了他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村民繆希偉感慨道:“這兩年,日子好過多了。以前這里都是荒灘,現在生態好了,夏天很多外地人都愛來我們村旅游,去年,咱跟在游客后面賣賣飲料就賺了不少呢。”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是該項目最顯著的成效。從生態角度看,項目區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覆蓋率大幅提高,生物多樣性明顯恢復,區域小氣候得到改善。從經濟角度看,項目年光伏發電量達2.1億千瓦時,僅電力收入就有8000余萬元;同時,牧草種植和牛羊養殖也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這種“一地多產”的模式實現了單位土地面積產出的最大化,為生態脆弱區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項目還帶動了鄉村旅游等關聯產業發展,昔日讓村民頭疼的沙地如今變成了吸引游客的“風景線”,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蚯蚓軍團讓農業莊園變生態金山
承德縣岔溝鄉致和堂村位于燕山山脈腹地,長期以來,當地農業生產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產業結構單一,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農民企業家賈利明七年前回鄉創業時,建起了一座占地500多畝的農業莊園,種糧食、栽果樹、養畜禽,準備帶領鄉親們大干一場。然而,由于產品缺乏特色和市場競爭力,莊園很快陷入經營困境。轉機出現在承德市農林科學院科技幫扶團隊的到來,他們以小小的蚯蚓為媒介,為莊園規劃出“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路線,“蚯蚓及蚯蚓糞參與農業循環體系”,不僅解決了農業廢棄物處理難題,還大幅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實現了“土生金”的華麗轉變。
在致和堂村的“蚯蚓處理農業廢棄物研究示范區”,莊稼秸稈、豬雞糞便、菌棒等各種農業廢棄物被充分利用起來,經專業技術發酵后用于繁殖蚯蚓。這種處理方式一舉多得:一方面,有效解決了農業生產中廢棄物隨意堆放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蚯蚓的生物轉化作用,將廢棄物轉化為高價值的有機肥料和動物蛋白。
賈利明介紹:“繁殖蚯蚓有兩大用途。蚯蚓經專業技術處理后拿來喂雞,能養出有特色的生態蚯蚓雞,雞則生出營養價值豐富的生態蚯蚓雞蛋;帶有蚯蚓糞的土壤豐饒無化肥,可以培育出廣受歡迎的有機雜糧和有機蔬菜。”這種循環利用模式實現了農業生產廢物的“零排放”和“全利用”,符合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方向。
高品質生態農產品生產是該模式的核心價值所在。通過蚯蚓循環體系,莊園生產出的農產品具有明顯的差異化競爭優勢。蚯蚓雞和蚯蚓雞蛋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和活性成分,生態黑豬肉質鮮美、安全健康,有機雜糧和蔬菜則完全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保持了食材的天然本味。這些產品很快獲得了市場認可和消費者青睞,一只生態蚯蚓雞售價達200元,一公斤生態蚯蚓雞蛋賣到52元,遠高于普通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更令人振奮的是,當這些產品試水北京市場時大受歡迎,供不應求。莊園也因此獲得了有機農產品認證,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賈利明激動地表示:“蚯蚓讓我們莊園的黑土地變成了‘金土地’!”
“魚菜共作”系統讓傳統種養共利共生
“魚菜共作”零碳種養循環技術,是在傳統的“魚菜共生”理念和實踐基礎上發展而成,通過引入復合礦物基質協同微生物的養分轉化技術,使魚的排泄物和餌料殘留能夠為植物的生長提供營養,植物吸收營養的同時凈化養殖水體。通過構建涵蓋動物、植物、礦物、微生物的天然自調節生態系統,對水體氮素轉化、礦質養分平衡、酸堿平衡進行調控,達到養殖、種植、微生物養分需求的動態平衡,使傳統“魚菜共生”養分在養殖、種植系統之間難以穩定輸出和有效轉化的狀況得到改善,解決了養殖和種植產量、品質無法保證的問題,從而實現系統的低成本、長期、穩定、規模化運行,動物與植物互利共生,真正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
圓形養殖池內加州鱸魚歡快搶食,大棚里苦力芽、刺嫩芽、大葉芹等山野菜青翠欲滴,君子蘭競芳爭艷……走進位于我市雙灤區小三岔口村的金稷家庭農場,零碳種植養殖循環技術應用場景隨處可見,極大節約了用地成本,凸顯高效農業價值。據了解,該項目以山野菜規模種植及特色山野菜產品研發為主、“魚菜共作”零碳種養循環技術推廣為輔,主要種植苦力芽、刺嫩芽、老山芹、東北甜百合等。項目全部建成后,年產值可達1400萬元。同時,該農場也是承德地區最大的君子蘭繁育基地,經過多年的選育,已經具有培育君子蘭新品系的能力,正在致力培育“紫塞明珠”系列君子蘭品種。
近年來,雙灤區致力于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京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目的地,大力推廣“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通過推行股份合作、資金入股分紅、資金物化資產、資產量化入股等機制,發展有機蔬菜、設施蔬菜種植,輻射帶動設施生產面積3400余畝。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