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福清,稻浪翻滾。在江鏡鎮柏陳村的189畝核心示范稻田里,來自全省水稻行業的三十余位專家們正俯身查看稻穗長勢——福建省現代農業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優質稻健康栽培與有害生物生態調控技術”現場觀摩與驗收會正在這里進行。
“這里的水稻不僅產量高,而且成本低、用藥少。”體系植物保護崗位專家、福建農林大學劉國坤教授撥開田間麥穗,向我們自豪地介紹。原來,在這片非高產和全程機械化的稻田里,有一項孕育了兩年多的“健康密碼”——水稻5C健康生態種植技術。
農民“有得掙”:減肥減藥 降本增效
“過去一畝地只能收600多公斤干谷,這兩年采用‘5C技術’以來,產量穩定在750公斤左右,今年預計會達到800公斤!”種植大戶楊德飛望著田里長勢良好的水稻,高興地“算起賬”。楊德飛是福清本地的農戶,2022年起,他跟著何敦春教授團隊學習使用了水稻5C健康生態種植技術,從原先對水稻種植沒什么信心,到現在看著畝產直線上升,自己也成為了超千畝大戶,用楊德飛的話來說,現在種地的“性價比”太高了!
水稻5C健康生態種植技術的經濟性體現在“一降一升”。農民常規種田,需要多次施肥、三次用藥,每次還要多藥劑混配;而在水稻5C健康生態種植技術的加持下,農民只需施兩次肥、打一次藥,每畝工本降低了120元,但產量卻提升了近30%。
人人“干得來”:省工省力 懶人福音
如此經濟劃算的技術,操作起來會不會很困難呢?“完全不會,農民用我們的技術,一邊打著牌一邊就把水稻種了。”何敦春教授笑著說。
水稻5C健康生態種植技術的另一大特點是操作簡便,施肥、打藥都由無人機來完成,全程機械化,農民只需管水,真正實現“懶”管模式。“現在種田就記住兩件事:看水送水、坐等收錢!”楊德飛笑著說,“有更多時間陪家人了,還有更多精力和其他農戶交流水稻種植心得,我們都對水稻種植越來越有信心了!”
技術“看得懂”:三本四因 一學就會
水稻5C健康生態種植技術究竟為何能實現如此出類拔萃的效果?這離不開它的技術源頭——謝聯輝院士“植物健康為導,三本四因八加四”的植物生態調控理論,強調“種為先天之本、根為活力之本、苗為后天之本”,因時、因地、因種、因苗進行合理調控。在此基礎上,水稻5C健康生態種植技術的核心步驟“稀播旱管化控長秧齡”應運而生,通過改進現有育秧技術,實現大壯苗移栽,與傳統小苗相比,大壯苗分蘗早、發苗快、施肥少、大穗多,為后續高產奠定基礎。
如此高大上的技術,農民能明白嗎?“只要是種過田的人,看我們示范一遍都能學會。”談到水稻5C健康生態種植技術的推廣,技術創建人之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亞夫科技服務專職特派員程兆榜研究員常年深耕田間地頭,頗有心得,“光有技術不行,得用農民聽得懂的方式告訴他們才行。太復雜不行,必須是一套無論什么地、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品種都能直接拿來用的方法。”
平臺“靠得住”:產學研用 協同創新
水稻5C健康生態種植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離不開無數扎根農田大地的科研工作者,在他們的身后,福建省現代農業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在技術示范推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福建省現代農業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是由福建省財政廳、福建省農業農村廳主導建立的產學研結合的技術服務體系,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牽頭,聯合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農業農村廳,各市縣農科所等科研機構及企業,形成產學研團隊,重點開展優質稻提質增效、輕簡化栽培及綠色發展等技術研發,通過科技創新提升水稻產業競爭力,助力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
“酒香也怕巷子深。”福建省現代農業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黃庭旭向我們介紹了體系近年來的工作重點,“我們的體系設置了栽培崗位專家、植保崗位專家、推廣崗位專家,就是為了系統性地解決‘從種子到餐桌’的難題。”
智慧“走得遠”:順應自然 行穩致遠
水稻5C健康生態種植技術經濟輕簡、綠色安全,專家們現場考察并測定了示范田水稻產量,認為該技術符合當前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建議進一步在福建省示范推廣應用。
“人類耕作要順應自然,而‘5C技術’的核心就是綠色。”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農林大學謝聯輝教授對水稻5C健康生態種植技術也表示高度認可,“技術實現了‘一優三高五效益’。高效高抗高產多管齊下,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規模效益、持續效益齊頭并進,將來一定能把這項優質技術推廣到更遠、更多的地方。
盛夏的福清,稻穗搖曳飄香,農人閑適自得,這或許就是現代農業技術落地最生動的注腳:再高深的科技,最終都要變成農民易學易得的“土辦法”。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
用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分享按鈕,
即可將網頁分享給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